top of page
最新消息

《孔孟學報》113期專題徵稿:儒家外王之學


徵稿題目:儒家的外王之學

截止日期:即日起至2024年11月底


「內聖外王」一詞最早雖見於《莊子·天下篇》,然其後則發展為闡述儒家學術之圖像,尤其南宋理學家朱熹(1130-1200)解《大學》,將「修」、「齊」與「治」、「平」分別歸屬於「內聖」(「明德」)與「外王」(「新民」)兩大領域,前者是道德修養、心性理論的建構,後者關涉的是社會責任、政治事功的理論及實踐。此後,「內聖外王」成為儒者學術終極關懷,清初大儒孫奇逢(1585-1675)《四書近指》稱孔子之道為「內聖外王修已治人之道」,晚清曾國藩(1811-1872)家書指出「內聖外王之業」係君子志之所在,乃「不忝於父母之所生,不愧爲天地之完人」之旨歸,顯示對於個己與外在世界的構思。


「內聖」與「外王」的關係,有着著多重可能性,如何聯繫、完成自我道德修養與王道踐履兩個向度,始終是學者討論的議題之一。當代新儒家就內聖外王進行的創造性詮釋,引領了研究者更多的關注,在現代的學術語境中,內聖外王已經轉換成為知識譜系的話語,賦予此一傳統用語新的內涵。牟宗三先生(1909-1995)以「內聖」工夫為第一義,循此,「內聖外王」被引向個體的自我完善上,道德地位優先於政治;余英時先生(1930-2021)則堅持「內聖外王」是一連續體,以「重建秩序為終極關懷」,是以,儘管內聖工夫有諸多差異的殊途,然將同歸於終極關懷。諸多義理脈絡的梳理,尚待論者進行探討。此外,值得進一步關注的是,相較於「內聖」的豐碩討論成果,以政治實踐、構築制度為核心的「外王」之學,儒家之政治理想藍圖的理論和實踐,仍舊有拓展、深化的探究空間。


綜合以上,《孔孟學報》第103期預計以「儒家外王之學」為專題,敬邀專家學者惠賜鴻文,共同拓展儒家學術詮釋與研究的新視野。截稿時間:2024年11月底。




bottom of page